第一千两百四十七章 吐蕃生变(新年快乐!)
第一千两百四十七章 吐蕃生变(新年快乐!) (第1/2页)天竺区,阿育王朝,德里城。
年轻的阿育王看罢手中的华夏战报,眼中流光溢彩,“这一次,华夏中原大地总算是要掀起一场硬仗了,好,很好!”
以阿育王对帝王,对战争的理解,大夏跟大宋交战到这一步,双方已经不太可能妥协,唯有死战到底。
而这,势必又将影响到秦、唐两国的态度。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正如欧阳朔猜测的那样,阿育王是个非常有野心的帝王。三个月前,当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胆战心惊地跟阿育王朝取得联络时,阿育王就意识到,这是阿育王朝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借机吞并吐蕃,王朝疆域将直接扩大一倍。
这样的诱惑,没有哪位帝王能够抵挡。
阿育王根本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分两批,非常“慷慨”地往吐蕃王朝输送了三十万大军。在跟大夏飞熊军交战的过程中,又先后增兵二十万。
如此也就意味着,阿育王朝足足在吐蕃布置了五十万大军,已经超过了吐蕃王朝本身的军队数量。
为了减轻吐蕃王朝的后勤负担,阿育王甚至不惜从国内调集粮草。
阿育王如此不惜血本地支援吐蕃,当然不会存什么好心。所谓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基础之上,而阿育王朝的军队是吐蕃军队十倍之多,双方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也就意味着吐蕃王朝是在引狼入室。
等到松赞干布发现这一点,为时已晚,进驻吐蕃王城逻些城的阿育王朝大军,已经悄悄控制了城池要害。
“请神容易送神难!”
李靖是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在发现吐蕃王朝军队的猫腻之后,没有急着进攻,只在边境安营扎寨,密切窥视敌军,悄悄打探敌军底细。
眼见如此,松赞干布曾跟阿育王提过,说“吐蕃危机已经基本解除,感谢阿育王朝的援助,此大恩,吐蕃必铭记于心。”
潜台词,就是希望阿育王朝撤掉一部分大军。
对此,阿育王却装聋作哑,以“劳师远征,需就地休整,补足物资”为由,继续在吐蕃王朝驻扎。甚至于说,阿育王还调遣五十万大军在边境驻扎,随时都可以杀进吐蕃王朝境内。
得到消息,松赞干布这才真正意识到不妙,却又束手无策,弱小的吐蕃王朝夹在大夏跟阿育王朝两大巨鳄之间,注定只能成为牺牲品。
而阿育王挥动的屠刀,远比松赞干布预想的要果决。
六月二十八日,就在大夏鸿胪寺再次向大宋派出使节团时,阿育王朝再次向吐蕃王朝增兵五十万,直接控制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成了阿育王朝事实上的“傀儡”。
阿育王的谋划不可谓不毒辣,前番派出的援军,不仅控制了逻些城,而且借此机会,在吐蕃向导的引领下,摸清了整个吐蕃王朝的地理信息。
再加上两军“并肩作战”,让阿育王朝大军对吐蕃完成了事实上的渗透。
吐蕃之变,因为行事隐秘,暂时还不为外界所察,就连欧阳朔都不知道,就在六月底,大夏西境已经潜伏着一头猛兽。
…………
六月二十九日,大宋王朝,襄阳城。
欧阳朔发出的“七日限降令”,在大宋朝野掀起轩然大波,朝廷上下立即分成两派,一派主降,一派主战,很有“北宋特色”。
主降派不用说,自是畏惧大夏兵锋,不想陪着殉葬。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连对抗大夏最坚决,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大周王朝,面临大夏的进攻都不战而降,更遑论弱上一筹的大宋了。
“我们也是不想让大宋生灵涂炭。”主降派大臣如是说。
主战派以武将为主,理由也很简单,“还没开打就投降,还有点骨气吗?就算投降了,大夏也会看不起我们。”
可惜在大宋,武将是最没话语权的。
真正的决定权在文官集团,在大宋皇帝赵匡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