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旧儒
第1368章 旧儒 (第1/2页)冬日的清晨,依旧还是有些寒冷的。
司马徽拢了拢衣袖,将手放在手炉之上,方觉得好了一些。
“水镜先生,可用墨车?”一旁的侍从低声上前询问。司马徽要去拜访征西将军斐潜,人老了腿脚不方便,再加上从血管到平阳也不算是短,因此还是要用车的。
墨车,并非是指墨家的车,而是在先秦时,乘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车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车子,分别叫夏篆、夏缦、墨车、栈车、役车。这些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豪华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个比一个差。役车最差,是一种带货箱的车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货拖柴草什么的,当然也载人。
墨车也就差不多是大夫级别的车辆,虽然说司马徽担任的学宫职位并非官方的,但是在这个年代,知识的地位还是蛮崇高的,因此用墨车也不算是什么僭越的行为。
不过司马徽却摇了摇头,说道:“栈车就好。”栈车以竹木为棚,不张皮革。
仆从应下,不过却在栈车之外蒙上了一层麻葛遮蔽风霜,再在车中垫上了一层蒲席,让司马徽能够舒适一些。
司马徽对于这样的行为,倒也没有制止,坐上了车,摇摇晃晃便往平阳征西府衙而去。
因为关中种植出了大棚菜,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也正好合着物以稀为贵的要领,在平阳市场之上,多贵都有人抢,尤其是河东河间来此的士族豪右,冬日又不方便外出游玩,只能是举办些酒席宴会,而若是没有了这青翠之物,便像是瞬间掉下几个档次一样,都不好意思和旁人打招呼,于是乎市场上但凡有这些大棚菜出现,就瞬间被哄抢一空,根本不问价格,袋子装的征西金币就扔出来,抢一框就走……
不敢不给钱,也不敢多抢,毕竟一来是征西的地盘上,二来巡检骑兵都在一旁看着呢,再加上士族子弟之间也要脸的,要是被人说成了没钱又行盗抢之事,这家族的名头还要是不要?
倒也有些头脑灵活一些的,便开始琢磨着自家也可以尝试种植大棚菜,面对琉璃板这样高昂的价格,也咬咬牙拿出不少钱财来采购,据说平阳黄氏工房的琉璃板都定到了五个月后的量,而五个月之后都快夏天了……
司马徽不由得都有些佩服征西将军斐潜,就这样一个举动,滚滚的钱财就这样汇集起来,司马徽年龄大了,算术么也不是很擅长,但是司马懿年轻,得到这样的消息之后,自个儿关在房间里面偷偷用算筹算了一天,结果得出来征西将军斐潜,就怎样一个冬天,至少收入近亿钱!
当然,这个数目也是毛收入,大棚菜没有那么贵,大头还是煤和琉璃板,煤是量大,而琉璃板则是价高。等到开春了,大棚菜和煤自然就没了销路,但是琉璃板不同,说不得到了明年入秋之后,还要有个售卖的高峰!
因此司马徽去拜访征西,自然是要去化缘的,要搞事情,没有钱怎么行?司马懿觉得伸手要钱有些掉“哔”格,所以不愿意跟来。嗯,其实道家也有化缘,只不过道家更讲究无为随性,就算是化缘一次也不超过七户,到了七户都还没有的,也就没有了,所以不像佛家动不动就说施主请留步……
因为老子,也就是三清道祖随身法器是个大葫芦,因此道家化缘么,就要准备一个葫芦瓢,带上鱼鼓,也就是一个长竹筒,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可以用手敲打,一边化缘一边唱些道教神仙的曲子什么的,后来就被丐帮学走了。
再后来道家觉得跟丐帮抢生意么,有些掉了“哔”格,因此到了后面,也就渐渐不化缘了,倒是佛家不这么觉得,坚持了上千年。
司马徽到了征西将军府衙,见到征西将军斐潜的时候,却看见斐潜正在举着铁枪,在练武场上挥洒汗水。
越是上过战场,斐潜便越发的明白一件事情,花里胡哨的什么白鹤亮翅啊,什么退步跨虎啊,听着不错,看起来也不错的招数,在战场就是找死的行为。
白鹤亮翅是吧,身形舒展,左右手向外打开,单脚独立……
所有战场之上该死的错,一样都没有落下。身形舒展,增加了被杀伤的面积,一群瞄着腰藏在盾牌后面的和一个身形舒展的,先杀谁?
左右手向两侧伸展而开,中门全是空档……
单腿独立,就代表着下盘不稳……
所以斐潜到现在,其实也就是会一招,长枪突刺。长枪原本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兵刃,突刺又是最为基础和最为直接的进攻方式,在这么多年的坚持练习下来,斐潜不知道累计练习了几十万次,倒是越发的纯熟和有力起来。
“噗哧!”斐潜一枪当胸扎入草人标靶之中,草木碎屑乱飞,长枪头从另外一面透了出来。
“好好,将军好武艺!”司马徽笑呵呵的说道。
斐潜收枪,将长枪递给了一旁的亲卫,顺手接过脸巾擦了擦汗,笑着说道:“哪有什么武艺,随便练练,强身祛病而已。水镜先生请稍歇息片刻,某去更衣就来。”
“将军请便。”司马徽笑眯眯的,丝毫不因为斐潜没有出门迎接,就表现的有什么不满。毕竟现在可以说是在征西之下担任官职,不再像之前那样的超然身份,自然有所不同,一味的强调超规格的礼遇,并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司马徽来找斐潜,其实斐潜也正想去找司马徽。
三国,不仅仅只是武将在争霸。
马上争天下,但是没有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这个事情不管是汉代还是后世,都是一样的,而没有先期准备好,等到真需要的时候,难免就会有些措手不及。
如今关中汉中渐渐稳固,经济和社会秩序渐渐进入正轨,对于平阳来说,不仅仅要在经济上保持较高的地位,而且也需要在学问上,在治国的理论上,要高于关中和汉中的水准,这样才能形成文化的落差,而在无形当中对整个汉代的文化进行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