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八十二章 两方合作还是三方共管
第两千四百八十二章 两方合作还是三方共管 (第1/2页)周至笑了笑,内心里其实挺赞同麦小苗的,不过却不能够在现在表示支持,只说道:“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不少都是封建糟粕,以我们现代人的目光看过去,的确是有些愚昧可笑的。”
然后继续将故事讲完:“闵子骞长大后成了孔子的弟子,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季氏曾聘请他出任费宰,但闵子骞因他不尊鲁君,无德,断然拒绝了。”
“肘子讲的故事都挺好听的。”麦小苗说道:“我都听他讲过好多了。”
麦明东觉得孙女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实在有些匮乏,现在看来跟着周至去大凉山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肘子文史方面的知识很强的,小苗你也要多学习。”
“其实二十四孝里这个故事是有漏洞的。”周至笑道:“棉花这玩意儿本身是舶来品,唐代之前属于观赏作物,所以杜甫有诗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在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在江南有所种植,直到明代才开始普及。”
“在这之前的树棉,那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产物,在国内分布地点一般都是滇中和广南,当地土人编织成布,称为‘吉贝’,所以春秋中原地区本身是没有我们现在常见的棉花的。”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丝绵了,最好的丝绵是直接用茧子做成的。第二等的是用茧子的下脚料做的,因此这个字是绞丝旁,后来大家发现棉花的花絮与丝绵很像,故而借了这个字的发音,将偏旁改成了木字,以作区别。《广韵》里特地提到关于棉花的‘棉’字的解释:‘《吴录》云:其实如酒杯,中有绵如蚕绵,可作布’。讲的就是这个字的来历。”
“虽然是春秋时期有车的人家应该算是中产,但是史书都提到闵子骞家境贫寒,而且那车是他父亲的生产工具,替人拉东西雇佣养家,要说家中孩子有两个能够穿得起丝绵袄,也似乎过于夸张了。”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有极大的可能经过历代人的增改,到了明代,才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最终版本的。”
“研究中国史真是挺有意思的。”麦小苗听得很认真:“可以研究的角度和素材真是太多太多了……”
“那是的。”周至笑道:“就拿阿姨的家乡费县来说,那是皇帝长子少昊封地的近畿,从考古成果上来讲,就是分布在鲁南和鲁北的那部份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后来的龙山文化传承。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脉’,有迹可查可证,到今天已经有六七千年了。”
“这么多年文明没有断绝,中间可供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可是你怎么能够懂这么多。”麦小苗虽然已经习惯了周至的博学,但还是忍不住表达了诧异和佩服:“好像文史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你都知道。”
“这么说也太夸张了,我也就中国的文史知识知道的多一点。”周至谦虚的说道:“海外的就一窍不通了,文科和理科本来就不一样,理科更讲究精深,就像你,需要在一个方向深耕;而文科研究的其实是人文问题,社会问题,各个时代的人文和社会问题,肯定都是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密切关联的,因此更加讲求博大。”
“所以我不能和你比专业精深,你不能和我比知识面,咱们这叫术业有专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