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七章 退而求其次,不是最优解
第四百十七章 退而求其次,不是最优解 (第2/2页)毕竟他很清楚,虽然说这种手持式点播器的市场份额不算很大,但也不小。对于石城拖拉机厂那样的大厂来说可能利润不大,但对于一个农机厂来说,应该是不小了。
而且潜力很大,是可以持续卖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东西。
眼看着有希望有前景有市场潜力又有利润的东西没人合作,李龙是真的有点不甘心。
没办法,等回去先做几个自己家里用吧。这个机会,大概率是要放过了。
晚上顾晓霞回来,看李龙在饭桌上不开心,就问他怎么了。
李龙把事情说了一遍,顾晓霞略皱了眉头了想说:
“是不是……时机不对?”
“时机不对?”
“是啊,你想啊,去年才包产到户,今年说是要土地承包,也就是要把大块的地都交给咱们农民种。大块的地啊,那都是十几亩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地,真要手持着种,到什么时候了?
现在哪个村里都是有播种机的,大家种地也习惯了用播种机,你说的这个在农机技术人员眼里,那就是历史的后退啊。”
“历史的后退?”李龙咂摸着这几个字,是不是呢?
“是啊,你想想,比如你想种打瓜,因为打瓜没办法用咱们现在的播种机对吧。”顾晓霞说道。
“是啊,所以我才搞这个手持式的点播器。”李龙点点头。
“那你的思维和那些农机技术人员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你想着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方便怎么来,人家想的也是解决问题,是怎么先进怎么来——他们肯定在想怎么设计一种能够让拖拉机带动,大面积播种打瓜的机器,对吧?”
“嗯……是这个道理。”李龙反映过来了,顾晓霞说的是没错的,农机技术人员肯定是这么想的。
自己这妥妥的是历史的倒退啊——在农机技术研发人员手里肯定是这样的。
后面开始有了专门用于棉花的点播机、条播机等等,就是农机技术人员研发的,能用拖拉机带动的。
人家都在想怎么机械化,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想着怎么用人工来播种,自然是不被待见了。
好吧,是自己想左了。
但这并不是说自己设计的东西不行,而是不能成为主流。作为农业机械化的补充还是可以的。毕竟农业机械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没法机械化的地方,自己搞的这个就能起过渡作用。
李龙茅塞顿开,笑着对顾晓霞说道:
“晓霞,你厉害啊,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这在教育局里没白呆,眼界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了,不错不错!说得好!”
这是李龙第一次这么夸顾晓霞,她很开心,有点小小的得意,又有些害羞,低头夹菜,说道:
“其实我也就是有感而发,对不对还不好说呢。”
“对对对,就是这个道理,我明白了。来来来,吃饭,咱们边吃边聊,我还有个问题和你探讨一下……”
以前李龙和顾晓霞两个在一起吃饭说话,大都是关于村子里的事情,或者只是听听顾晓霞工作上的烦恼,分享一些喜悦,又或者是李龙打猎、逮鱼或者去乌城的见闻,像现在这样的交流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
李龙知道男女要成家,沟通交流是不可少的,但以前的交流大都是浅面上的交流,像现在这样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并且有一定的深度的才算是有效沟通交流。
如果交流一直处在面上,难免会给双方的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彼此的融入度不够,容易产生隔阂。
现在的这种交流,真的很能增加双方的了解,也让生活变得更加默契。
第二天早起,李龙和顾晓霞两个人见面,都是一笑。虽然一晚上什么也没做,但感觉彼此的了解更深了,那是灵魂上的接触一样。
顾晓霞上班,李龙则带着年货等东西回了队里。大哥大嫂对于李龙又买了这么多东西还是很有意见的,嫌他乱花钱。倒是李娟和李强两个对李龙买的礼物真是爱不释手。特别是李强穿上那套衣服后,就不想脱下来,非要穿出去给朋友们看看。是梁月梅挥着巴掌,他才不情愿的脱下来。
还是李建国说了让他过年那段时间天天穿,李强才算是没有在家里大哭。
把东西放好,李龙这边说了自己的计划,然后下午骑自行车去了乡里。
乡里的农机修理厂规模就更小了,连院子都没有,其实和铁匠铺没多大的区别。
里面的人也就俩,主管的是王师傅,大叫王有德,带着个学徒——李龙知道,这个学徒属于自费过来学习修理,不像王师傅。王师傅算是工人,有编制有工资的那种,属于乡里的工作人员,哪怕这个农机修理厂干不下去了,他大概率会转到农机服务站,这也是乡里一直有的一个机构。毕竟县里还有一个农机局,需要对上衔接。而这个学徒就只能回家了。
不过为了能学到技术,能当学徒也是不错的了,就这么个学徒也是许多人争的目标。
这位比较幸运。
“做个东西?几个?咋做,你说,我给你说,这工钱可不便宜。”王师傅虽然有职位,但并不排斥干一些私活,李龙只是和他聊了几句后,就放弃了和他谈合作的。如果说拖拉机厂和县农机修理厂的技术人员还会去想着农业机械化的梦想,这位王师傅纯纯就是干一天管一天,压根不会去想下一步干嘛,而且据他透露的信息来看,乡里这个农机修理厂快干不下去了,没有人过来到这里修东西。
这也是个实际情况,因为红旗公社距离县里是相对比较近的,不到五公里。其他乡还有距离四五十公里甚至更远的。
现在各村的农机驾驶人员和二三十年后的不一样,大都懂一些简单的修理,如果他们修不好的毛病,王师傅这里大概率也修不好——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有设备问题。
所以乡里各村的农机如果出了大问题,通常会送到县里,这里能干的就是搞一些小物件,甚至都到了要抢铁匠铺生意的地步了。
所以对于李龙要做的这个东西,王师傅只会去想着自己能收多少外快,不会去管合作——他不干农活很多年了,对于这玩意儿是否有市场,根本就没有判断,也不会想着去判断。
李龙照着自己的想法描述了一下,那王师傅算了算说道:
“你说的这个好开,主要就是焊接,配件就弹簧不太好弄,不过三五个我这里还是能弄的,算算材料费,工费……一个你给三块……三块五毛钱吧。”
一个点播器上的铁加起来也就一公斤,这时候要按料费来算,一块五毛钱到两块钱,他收一块一块五的工钱,李龙觉得还行吧。
毕竟这算是半垄断的,别地方也只有找铁铁匠铺去做,还不一定能做出来。
“啥时候能拿?”李龙一边掏钱一边问道。
见李龙要付现钱,王师傅变得热情了不少,他笑着说道:
“你要急用,明天就能来拿。先给十块吧。”
李龙倒也不怕他不讲信用,这时候这样的还是比较少的。或者说,李龙一直到后世,在本乡本村里,见过的在那些短视频里见过的农村的一些奇葩事都非常的少。
什么不养父母的,吃绝户的,往渔塘里洒药的,抢收别人的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药材之类的。
见过最闹剧的一场,也不过就是在村里土地实施滴灌,土地承包费火箭式上涨,然后兄弟两个争抢着种父母土地的一次,还是被队长和几个老村民代表给按住了。
只此一次。其他的李龙再没听过什么比较奇葩的。总的来说,村里的人,道德水平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