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天
1 应天 (第1/2页)崇元三十八年,应天府。
七月刚到中旬,金陵城连着几日未曾见落一滴雨水,人心也渐渐浮躁起来。
卯正刚过二刻,亦安醒了过来。起身拨开绿纱帐幔,贴身丫鬟绿漪听到动静连忙过来。
“姑娘近来愈发苦夏了。”绿漪近前,眉间染上一抹忧色。她家姑娘样样都好,就是这身子实在弱了些。吴姨娘为这个,差点儿没哭死过去。
亦安轻笑,“还不到最难熬的时候呢。”
绿漪闻言苦了脸,是呢,这两天还好,等过几天再看,才是真正的大暑天。姑娘的身子见不得太多冰,这可怎么办呢?
一旁的绿澜带着石斛、玉桂几人服侍白亦安洗漱、梳妆,收拾妥帖后,亦安这才出发前往景然堂,给今生的嫡母陆氏请安。
是的,亦安是穿越人士。前世的她大学刚毕业就罹患重病,没撑几年就撒手人间。所幸亦安自己就是孤儿,倒也没有人为她的骤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只有大学时的几个好友为她主持了葬礼,办得简简单单,很符合她一贯的作风。
而等到再次睁眼,亦安变成一个小婴儿,那时尚在懵懂,等过得几个月,亦安便知道,她这是来到一个古代世界。来来往往的人衣着古色古香,能看出几分富贵气象。
等再大几岁,亦安知道自己生在高官人家,祖父是当朝宰辅,位居一品。而父亲则是两榜进士,官居要职。不过亦安本人只是庶女,并非正室所出。生母吴姨娘是秀才女儿,被亲爹卖到府里,由主母做主抬成姨娘,这才有了亦安。
亦安前世久在病中,性子也被磨得平和起来,有一种随遇而安的通透淡然。知道自己是庶女出身也没有自怨自艾,毕竟从出生到知事,并没有什么人来给吴姨娘脸色看。反而进进出出的都是大夫,亦安那时候还小,只知道院里人传吴姨娘身上不好,嫡母很生气,听说还要告吴姨娘父亲苛待女儿。
亦安通读红楼前八十回,知道庶女里面过得好的首推探春,过得不好的怕是迎春。庶女的境遇和父亲与嫡母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而即就是嫡出女儿,元春不也与亲娘骨肉分离,久在宫闱,盛极而薨吗?
两三年的时间里,亦安虽然见陆氏的次数比较少,但也知道,这个嫡母不是不容人的。等到亦安再大些,父亲外放出京,嫡母和两个姨娘也跟着同去。老宅里三房侍奉祖父,亦安也跟着离开都中。
等到亦安渐渐大了,自己单住一个院子,去给嫡母请安已是行云流水,表面上前世的痕迹愈发淡了。只有亦安自己知道,她的性子还是那样,随和而安然,却也有股子韧劲儿。
临出卧房,墙上那座小自鸣钟才咿呀咿呀地响起来。
亦安的小院里种着数丛细竹,日头照下,映出一片斑驳。这是两年前亦安让种下的,说是瞧着有股子生机。她是府里的娇客,又请示过嫡母陆氏,自然如意。
亦安到得不算晚,大姐亦真和三姐亦宁随陆氏住在景然堂,两人一早就在。其余几位姑娘、少爷都有自己的院子,年纪小的随姨娘住。而陆氏的儿子在外院读书,不在内院居住。
景然堂外,小丫鬟松枝看见白亦安过来,忙道五姑娘安,随后挑了帘子让她进去。
白亦安对松枝轻笑颔首,随后进到里间,绿漪按照惯例在外面等候。
陆氏身边的大丫鬟蔷薇听到松枝的声音,忙对陆氏笑道,“五姑娘到了。”亦安在白家这一代女孩中排行第五,是以府内都称一声五姑娘。
今年热得厉害,这时节景然堂里已安了冰盆,亦安刚进到内里就感受到丝丝凉意。她的碧云馆里是不见冰的,这倒不是陆氏苛待,而是亦安体质如此。即便炎天暑热,也不敢用冰。
这是打娘胎里带来的弱症,只能慢慢将养着。
小丫鬟带着亦安走到内室,迎面的锦榻上坐着的便是亦安今生的嫡母陆氏,一个看上去三十如许的贵妇人。实际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年纪将近四旬。
陆氏是当世大儒之女,自小随父亲游历山河,颇有一番见识。其父陆望一向在天下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当今圣上称其为古之遗贤,曾三次派人请其出山。陆望在崇元二十六年出仕,被拜为太子太傅。
而陆氏在那之前就已经嫁给现在的丈夫,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白成文。白成文是崇元十九年的榜眼,对陆氏之父极为推崇。高中榜眼后,由其父礼部尚书白守圭亲自登门,又请当时的首辅做保山,这才成就一段姻缘。
白亦安总结了下,她的榜眼爹和嫡母陆氏是天作之合,两家门当户对,夫妻感情甚笃。
陆氏穿一身湖色锦缎衣裳,梳着望仙髻,戴嵌红宝石榴赤金簪。面容温和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是当家主母。
亦安上前行礼道,“给母亲请安了。”陆氏对子女并不严苛,早起请安都定了辰时三刻到就行,晚了也不甚打紧。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一个是在辰时三刻后面来的。
陆氏温声叫起,“坐。”亦安随即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对身旁的亦真道,“大姐姐早。”再对依偎在陆氏身旁的亦宁道,“三姐姐早。”
亦真嘴角抿出一抹浅笑,“五妹妹早。”亦真容色秀美,穿一身天水碧色流仙裙,戴金累丝蝴蝶步摇。白亦真今年十六,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然而她的婚事要怎么议,可把陆氏愁坏了。
原因是亦真并非陆氏的亲生女儿,她是二房长女,只是由陆氏抚养长大。
亦安祖父育有三子一女,除去前面俩儿子是嫡出外,余下一子一女均为庶出。
而白亦真之父正是嫡次子白成章,是崇元二十一年的二甲传胪,白氏一门父子三进士,谁人不羡?
崇元二十年亦安祖父进入内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内阁辅臣。白家一时风光无二,可谓一时望族。
白成章又于崇元二十一年迎娶亦真之母冯氏过门。不料亦真出生没多久,白成章便抛妻弃女,隐入山林修道去了。
白成章事情做得实在荒唐,然而更要命的是,没多久圣人原配沈皇后病逝。不知道圣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听闻其修道之后,立时便赐下了文妙真人的道号。原本还想把儿子抓回来的白阁老接连上疏请罪,却被圣人留中不发。
而冯氏也在此后心灰意冷,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婆婆顾氏在她面前赌咒发誓会给她一个交待,等国丧一过便为其另寻一门亲事。嫁妆双倍退还,又添上一份厚厚的补偿,绝不让她白受这个委屈。
等到亦安祖父要将次子从族谱中剔除时,圣人传下口谕:何须如此。白阁老当时就病了,次子除族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圣人都发话了,谁敢不从。
这事儿还没完,当时陆氏想要将亦真记在自己名下,权当是她的孩子。冯氏带着女儿不好改嫁,陆氏原也是一番好意。不料圣人又传下话来:怎好教文妙真人绝祀?
这下陆氏也病了……
于是国丧期后冯氏改嫁,亦真由陆氏抚养,但名分上还是二房所出。陆氏给亦真取的这个真字,就是希望她能秉性真纯,别像她爹那样似的,没事儿净整些虚头巴脑的。
因为这个,府里偌大一座宅院,连一尊神佛像都没有,除去年节祭祖,再看不到一丝香火气。寻常人家大抵都会请张神像供奉,以祈福禄寿禧,这些在白家是通通没有的。
对她二叔……不对,现在应该尊称一声文妙真人,对文妙真人的行为,亦安很是不以为然。你要是真想修道,那干嘛还要成亲呢?得亏二婶冯氏后来改嫁的对象不错,不然现在白家都要被戳脊梁骨。
崇元二十八年秋,为先皇后居丧三年的太子因悲伤、劳累去世。当时京城一阵动荡,次年白成文外放出京。
而对圣人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崇元三十四年冬,皇太孙因乘舟前往瀛台拜见圣人时不慎落水,感染风寒去世,年仅二十五岁。只留下一个不满三岁的女儿和孕期刚满八月的太孙妃林氏。
圣人自此再没住过瀛台。
而太孙妃林氏得知太孙病亡,当时便动了胎气。挣扎一天一夜,产下一个羸弱男婴后血崩离世。当时京城一阵腥风血雨,远在应天府的白亦安都能闻到从京城飘来的血腥味儿。
时光终究会将哀伤冲淡,太子、太孙俱亡,圣人之后要考虑的是把江山传给哪个儿子。故太子是先皇后唯一的子嗣,太孙也是太子唯一的子嗣。圣人能强撑着把天下传给皇太孙,难道还能传给皇太曾孙不成?届时又是一场“靖难”,与江山社稷毫无益处。
而这些和如今身在金陵的亦安无关,她只管安生度日,上面的事且轮不到她操心。等到亦安及笄后,她的婚事就该提上日程了。嫡母陆氏说过,她们这样的人家,女儿外嫁一定是正头娘子。就算是有诰命的继室,男方过了三十也是不会考虑的。
陆氏有说这话的底气,她父亲是当朝太傅,公公是内阁群辅。虽不是首辅也不是次辅,但也算是谨在帝心。除却当年的事儿还有些影儿外,这样的门第,就算是庶女,也会有一门不错的亲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